博客 新闻资讯

“有个机器人”完成数亿元C1轮投资,大钲资本领投

“有个机器人”完成数亿元C1轮投资,大钲资本领投。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于近期完成了由大钲资本领投的数亿元C1轮融资。YOGO ROBOT 专注于生活/消费等复杂场景的商用机器人领域,基于ALL-IN-ONE的设计理念,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变形机器人,致力于推动机器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产品打磨,YOGO ROBOT已经在写字楼、商场、酒店、医院、公寓等多种楼宇场景落地,且多为地标性项目。通过机器人集群调度中枢和分布式共识决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机协作,让机器人从单机智能上升到多机智能,在复杂的楼宇场景,稳定高效地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大钲资本是一家中国领先的产业投资机构,秉承“投资驱动变革”的理念,大钲资本专注于硬科技、企业服务、消费升级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大钲资本合伙人林小钦表示,在产品力为核心的科技时代,提高生产力为关键,YOGO ROBOT所累积的复杂场景的楼宇服务能力,有助于搭建和开创未来楼宇新的消费和服务方式。

分享
阅读全文

第五届进博会正式开幕!国展机器人服务战队,来了!

分享
阅读全文

丰巢“5毛钱”矛盾的背后,还是快递到家的“老大难”

文|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一周时间,从丰巢宣布收费,杭州、上海部分小区陆续“罢用”丰巢,到5月15日首个抵制小区恢复使用丰巢快递柜,丰巢方面也公开道歉,宣布延长免费时间,事件似乎迎来了一个大转弯。

不过丰巢的道歉也好,延长时间等措施也好,消费者好像并不买账,并且收费依然势在必行。不去谈论丰巢到底该不该收费,“5毛钱”的超时费真的会让市场在意吗?表面上看起来是“5毛钱”的矛盾,但实际上却是“配送服务与需求”间的矛盾。

不记得从何时开始,快递包裹就没有再到达过用户“手中”了,但是快递公司的运力缺口,让他们又不得不选择快递柜这一“折中选项”。

在“丰巢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时,我们在想末端配送到底如何才能让快递“到手”?

快递柜服务的到底是谁?

你希望你的快递送到你家吗?“当然想啊,但是有点怕,因为这样我家里的情况就都被知道了。”面对这个问题,“空巢女青年”小谢对“智能相对论”说。

对于快递柜的出现,消费层面其实是一边“欢喜”一边“哀怨”的。快递柜能解决小谢的担忧,但却又让快递末端配送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肯定希望快递送到家啊,我家里有人为什么不给我送上去?再说,现在快递电话都不会直接打,就直接放进了快递柜,这损害的是我的权益啊。”不同于小谢,陈小姐是这么认为的。

消费市场主张“快递到家”是有理可循的,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也好,或是2019年10月1日实施的,由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都有明确指出“快递公司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的,智能快件箱使用企业应当按照快递服务合同约定的名址提供投递服务。”

然而如果站在快递小哥的角度,就又是一番景象。

“这真的也是没办法,送不过来,如果硬要将每件快递都送到收件人手里,还不说钱的问题,每天送件速度会慢很多,那时候用户还是会有意见,我觉得快递柜能让两边都方便,当然现在丰巢要收费了,收件人肯定不乐意,我们也理解。”一位快递小哥告诉“智能相对论”。

微信公众号“首席人物观”日前发布了一篇《丰巢收费后,我观察了北京CBD一处快递站点》的文章,里面更加具体的解析了快递小哥与快递柜之间的关系。

北京有位快递小哥,每个月大约配送8000左右的包裹,光是丰巢的使用费大概就需要2000多元,为此快递小哥获得了更多的时间,能够使其完成更多配送。

对于0.4-0.45元一次的使用费,快递小哥能够欣然接受,显然他们是在“用钱换时间”,或者说“用空间换时间”。

当然,快递柜带给快递小哥的提升也是显著的,长沙一位快递小哥告诉“智能相对论”,“如果你要我一家家送,可能一个大点的小区,我一上午就要耗在那,但用快递柜却只要30分钟。”

但是将快递放入快递柜的解决方案即便对于快递小哥而言,也不是一了百了。

因为放入快递柜,对于快递小哥而言也是“心虚”的,所以有许多快递小哥在自己配送的快递快要到期时,会选择取出再次寄存的方式,“帮收件人”缴费。

其实说白了,快递柜和驿站等服务站点,最大的便利并非是给收件用户,而是快递小哥,快递小哥为了提高效率且市场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只能选择这个相对折中的方式,现在丰巢还要开启双向收费,消费者当然无法同意。

显然,市场在期待一个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

丰巢能够活多久?取决的可能不仅仅是它自己

配送平台方运力紧张且成本上升,与C端对于配送体验的高要求,两者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即便不是通过快递柜。

解决这个矛盾,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第一让快递小哥不用上门,保持他们的配送效率;第二让收件人不用自取,实现快递到家。

怎么做?其实,包括顺丰他们自己以及京东、苏宁,甚至阿里、百度等等公司都已经开启了这方面的尝试,那就是“智能配送机器人”。

如果是由机器人给你把快递送上门你愿意吗?“可以啊,这我不会排斥,虽然肯定我的生活信息依然会泄露,但是这和现在用手机软件是一样的,都有信息泄露风险,但至少机器人的“安全性”要高很多。”小谢觉得如果末端配送由机器人完成,她完全能够接受。

“配送机器人”的能力,其实在今年疫情期间就已经获得了大量体现。特别在最严重的武汉地区,一台台配送机器人穿梭在街道、医院等公共场景,一度也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如果把无人配送比作沙滩上的一块宝石,这次疫情在带来配送员队伍潮落的同时,也让这块宝石凸显出来”,苏宁物流研究所副院长栾学锋在接受采访时说。

目前由机器取代人力来完成末端配送,在许多B端场景中已经并不少见,如医院、酒店、写字楼等。

一家在B端市场已经实现了配送场景落地的机器人公司YOGO ROBOT在接受“智能相对论”采访时表示,“末端送件人手不够、C端取件麻烦,以及疫情带来的无接触配送需求,客观上提升了B端市场对于机器人末端配送必要性的认知,加速了B端对于配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大家对于末端智能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就YOGO所深耕的楼宇配送场景来说,疫情发生以来,YOGO的无人配送订单上涨了5-10倍,全国新投入使用的机器人已经超过百台。”

又例如白犀牛,来自于“百度帮”的一个无人配送领域初创团队,仅从今年春节到3月份时间,就完成了300多单的无人配送。

虽然现阶段配送机器人还没真正走进大部分人的生活,不过末端配送说到底需要的是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配送服务,机器人的介入或许在解决快递小哥效率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包裹到家的需求。

以前说末端配送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看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需要解决的可能是“最后500米”。短期内,末端配送可能出现智能柜、配送机器人、快递小哥并存的局面。丰巢可能不会“死“,但未来可能会进化成机器人的模样。

“最后500米”由机器人来跑完

“机器人其实是另一种解决思路。有了机器人,相当于用户楼下有了一位可以随时听从用户召唤的快递小哥。这位小哥不仅可以免费帮你把包裹送到家门口,你还可以挑选自己方便的送达时间。”

对比目前人工的配送的方式,机器人确实可以做到解决“最后500米”的问题。并且在解决“配送服务与需求”的矛盾之外,机器人能做的不仅仅是快递小哥,比如在疫情期间它还承担了消毒、清洁的工作,又或是在平时它也能变身一个移动的广告载体。

这种多维度的“复利效应”或许会成为未来市场选择的关键原因。

“相比于干线物流,当前末端配送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仍然不高。面对庞大的末端市场,需要人工智能公司与平台方、地产物业共同来服务,提升C端的服务体验。”YOGO ROBOT告诉“智能相对论”,行业对于C端市场其实充满期待,却并不盲目。

“末端配送只是一个开始,它的本质是通过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实现场景的服务需求。新技术不仅需要在场景中不断融合,还需要快速适应场景不断新生的需求。”

苏宁、京东也好,阿里、百度也好又或是专注于配送机器人的YOGO ROBOT也好,他们都在加速无人配送的落地,在大方向上行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认为“所有C端足够大的B端业务,最终都会往基础设施去发展的,只是它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毕竟机器人不仅涉及硬件,还包括电子、软件、生产……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链路。它需要的是人工智能公司在一个至少以十年为周期的生命维度里,不断创新与开拓。

回到此次丰巢的事件当中,即便有所退让,但最终快递柜还是走向了收费,丰巢所表现出态度依然是“硬”,所支撑丰巢能够如此“硬”的原因也是目前市场没有显著的可替代解决方案。

丰巢挟“效率”以令“快递”,短期内确实能做到有恃无恐,因为不管你同不同意,收件人在末端配送这一环节越来越在失去话语权,快递公司更加不愿牺牲“效率”,不过这个时间可能也不会太长了。

像行业内部都认为,在未来2-3年内,机器人与智能柜、无人零售等更多的楼宇配套设备打通,也将成为末端智能化的一部分。在5-10年里行业将会去解决不仅限于室内的配送问题。

由机器人开启的末端配送,你会期待吗?

总结

丰巢就像以前矗立在家门口的一个个“信箱”,在信件被网络“干掉”后,邮箱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虽然包裹显然不会被“干掉”,但是丰巢并不能完美解决配送需求,加上这种“不讨好”的操作,这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当下无人配送也许不能解决丰巢与市场的矛盾,但至少让“痛点”找到了解决方案。

分享
阅读全文

风口之后,抗疫立功的服务机器人将去向何方?

来源:星河产业

本文共3029字,阅读需8分钟。

2020年伊始,在这场无硝烟的“战疫”过程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前沿理论,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集成,而是在大众身边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深圳星河WORLD园区入驻企业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英文名YOGO ROBOT) 研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凭借其突出的技术优势,被武汉金银潭医院率先采用。截至4月24日,YOGO ROBOT 研发的机器人已在全国近30家医院投入使用,包括广东梅州医院、佛山伦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九院等,建立无人化服务站点超过百个。

YOGO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发智能消毒机器人?经过疫情的洗礼,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近日,我们专访了YOGO ROBOT联合创始人蔡晓玮,为我们逐一解答。

01

特殊时期,“开箱即用”是关键

2015年10月成立的YOGO ROBOT,一直在室内智能服务领域进行多维度的探索,以其“行走、多机技术”一直领先业内而闻名。YOGO以无人配送见长,采用与月球车同源的全局定位和智能导航技术,在跨场景服务中提供了许多开创性的数智化解决方案。疫情发生后,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省迅速沦为重灾区。身为湖北宜昌人,YOGO ROBOT CEO兼创始人赵明对此感同身受,迫切希望能贡献一份力量。被金银潭医院首个采用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也因此应运而生。

▲智能消毒机器人武汉金银潭医院上岗

此次疫情对于服务机器人行业来说是一次突击考验。对于临危受命的服务机器人公司来说,机器人能否做到 “开箱即用”才是关键。

据科技媒体《甲子光年》的调研显示,并不是所有运往武汉的机器人目前都已上岗使用。有的机器人公司计划投入武汉的200台配送机器人和导诊机器人,截至2月29日才部署了10台。

“由于不能去现场,为了让机器人顺利进场,我们开发了线上远程施工工具,3到4个小时的部署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直接操作。这也是业内第一次实现机器人远程部署。”YOGO ROBOT联合创始人蔡晓玮如是说。

▲视频来自:澎湃新闻

而这一点,也正是YOGO ROBOT的智能消毒机器人,能被武汉金银潭医院首个采用的原因之一。

作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人流密度高、流动性强,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消毒工作。这位特殊逆行者的到来,不仅可灵活避开人群,为近2000平米的大厅提供循环消毒,还能完成防疫语音播报以及无人配送的任务,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接触以及防疫物资的浪费。

02

与星河的合作加速了研发进程

回顾智能消毒机器人的诞生,还需提及YOGO ROBOT与星河产业的合作渊源。

YOGO ROBOT硬件研发中心自2019年12月入驻深圳星河WORLD园区以来,便一直与园区运营方星河产业保持紧密联系。疫情发生后,基于双方企业理念及业务点的契合,双方决定合作,在园区引进智能消毒机器人,率先开启深圳科技防疫示范。

▲YOGO智能消毒机器人

在深圳星河WORLD园区大堂作业

基于此,YOGO研发团队参照市面上已有的消毒方案进行优化,仅七天后,YOGO深圳、上海两地研发中心就联合研发出了独立的消毒模块,并将其加装在室内配送机器人的顶端,利用机器人行走的优势进行移动消毒。

蔡晓玮认为,本次与星河产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加速了YOGO智能消毒机器人的研发进程,为星河WORLD园区的十栋楼宇提供了喷雾消杀,实现了楼宇防疫措施创新,同时也为金银潭医院的科技防疫提供了先行示范样本。

▲YOGO智能消毒机器人在电梯间消毒

谈及最初为何选择入驻深圳星河WORLD,蔡晓玮表示:星河产业与YOGO ROBOT在坚持“长期主义”这件事上不谋而合星河WORLD除了背靠深圳天然的供应链优势,园区在整体设计上也为科技企业的孵化提供了很多便利。相比其他产业园区,星河产业不仅对机器人行业非常了解,还愿意提供产业上下游的资源支持、组织相关企业探讨交流等。良好的营商氛围、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对YOGO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03

躬身入局,十年一觉机器人梦

YOGO ROBOT在特殊时期取得亮眼成绩的原因,离不开它背后的一群“技术大牛”。据悉,YOGO的核心团队在服务机器人行业还不为人知时,便已躬身入局,至今已在行业深耕十四年。YOGO的创始人赵明曾参与多个“国家863项目”,做过月球车和反恐排爆机器人、带领团队在世界级机器人比赛RobCup中型组比赛中取得过63场全胜的战绩。

五年前,为了让智能服务触及每一个人,这群纯粹、追求极致的技术大牛,秉承“人人有个机器人”的初心,在上海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到底该做成什么样?是要集众多“黑科技”于一身,还是要有充足的新鲜感?当时谁也不知道。

因此,YOGO团队在创业初期就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机器人一定要有用;二是机器人不能冷冰冰的,而是应该和受众有恰如其分的互动;三是制造机器人的成本控制应该清晰且精确。

多年的行业积累,让YOGO团队的研发之路走得较为顺利,仅用4个月,首款机器人“Mingo”的工程样机就完成了,一般的研发可能需要3-5年。这款仅由5个人打造的机器人Mingo,获得了设计界的奥斯卡大奖——iF的首个服务机器人系统大奖,并在酒店服务中大放异彩。

▲YOGO配送机器人为客人送6小件

但在此时,团队却选择了暂时离开酒店场景,进入到写字楼,这样的选择,是基于写字楼是配送业务高并发、多频次,且和楼宇各种设备交互最为复杂的场景。YOGO团队在质疑声中砍掉了第一代产品——酒店服务机器人Mingo。

有时候,比选择做什么更难的是,选择不做什么。在选择短暂离开酒店场景时,YOGO团队遭遇了很多质疑,但他们常说,“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做对了多少事,但是,这十四年里,从高精尖的军用级产品、到工业机器人、再到商用服务机器人,我们一定走过了最多的弯路。”

▲YOGO机器人在写字楼大堂排队工作

现在来看,正是这些“错误”经验的积累,让YOGO的机器人在经历最复杂的场景考验后,机器人系统的控制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这使得YOGO的机器人成为业内唯一一个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一机多能”的系统化产品。目前它在写字楼场景已经应用两年多,投入全国近百栋楼宇使用。YOGO机器人极强的可延展性,也让它在打通写字楼场景后,在酒店、医院、学校等场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YOGO机器人的模块化箱体

目前,YOGO ROBOT不仅是服务机器人公司中,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安全标准测试的机器人公司、国家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副组长,同时也成为了业内首家真正落地楼宇配送的机器人公司,一共拥有300项公开专利,通过6款机器人的迭代,最终精细打磨出业内首款模块化机器人产品——KAGO5,它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群体智能。公司目前已获得近亿元人民币的Pre -B轮融资。

▲机器人系统后台

04

未来,人人有个机器人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概念的走红,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诞生了一大批以服务机器人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并未见到服务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迅猛增长,2020年有望突破4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截至目前仅约为3%。

那些在疫情中临危受命的服务机器人,未来将去向何方?

▲YOGO机器人用于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课间消毒

YOGO ROBOT的联合创始人蔡晓玮表示,疫情之下,“无接触服务”的需求加深了市场对服务机器人行业潜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推广与落地无人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一种生活习惯。但必须要正视的是,如果要维系民众的消费热情、建立使用习惯,服务机器人行业亟需解决的仍是技术与产品层面的根本问题。

▲YOGO机器人在张生记餐厅送餐

未来,YOGO ROBOT也将通过在现实场景中的不断迭代,更大程度地挖掘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潜能,为合作伙伴提供延展性的“机器人+”服务,不断提高室内机器人数智化服务的程度,从而实现“人人有个机器人”的美好愿景。

对于YOGO ROBOT

乃至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而言,

大规模场景落地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关于服务机器人的未来,

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分享
阅读全文

【人物】加快新基建建设,为无人配送机器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疫情是服务机器人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的拐点,疫情的需求使得很多服务机器人企业开始了对具体应用领域的更多元化探索,中国新基建,则是加快了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步伐。

意外和机遇谁先来临?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在整个春节期间,无人配送机器人订单上涨了2-3倍。目前包括配送机器人、智能消毒机器人在内,意向订单额已经过千万元。这种火爆程度是YOGO的创始人赵明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就像在很多人预想里,服务机器人的场景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度挖掘,才能更好真正在服务行业逐步帮助人类从繁重的日常工作释放出来。但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很久,久得甚至可能作为从业者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YOGO的创始人赵明在15年出来创办了机器人公司,就把“人人有个机器人”作为了对于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梦想,和许多服务机器人企业创始人的初衷一样,每个做机器人企业的人都希望创造的机器人是真实有用的,而且真正能进入人们的生活。

伴随着人口宏观结构的减少,日常快递、外卖的无人化配送已经成为刚需。但让消费者主动接受的过程非常缓慢,难度也非常大,因为柔性化需求尚未满足,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服务机器人大多数企业都做好了长期奋斗的打算。而此次疫情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开始从关注效率到关注安全,加速了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打通。

就像是在2003年之前,也就是SARS之前,大家的生活习惯其实还是在线下,2003年的“非典”把大家的消费习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那以后线上的消费习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YOGO的创始人赵明认为,这次“新冠”又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线上拉回到线下,无接触服务成为此次科技抗疫的主角。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给公共安全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为更多服务机器人落地提供了更多场景。

YOGO机器人数智化服务系统,在楼宇、医院、酒店、火车站等场景,构建了一整套与场景、产业深度结合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在这套系统中,机器人可以与如电梯、闸机、语音设备等场景内的各个设备打通,使得配送更快捷更安全。

目前,YOGO已经在全国投入使用上百台机器人。复工后,商务写字楼人流密集,密闭的电梯间更是高危场景,为满足隔离需求,YOGO的机器人大量在楼宇投入使用,为白领送餐送包裹;同时它还在酒店为隔离人群配送三餐。无人配送服务成为科技抗疫的关键,同时,根据不同楼宇场景的需求,“有个机器人”通过给机器人增加或替换不同的功能模块,如消毒模块、摄像头模块等,为疫情下的各场景提供消毒、巡检、安防能力,将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拓展。

新方向的思考与尝试

疫情给服务机器人切入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被用来作为平衡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政策措施,“新基建”最近在多次会议中被提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具体涵盖 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YOGO ROBOT也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趋势。赵明认为,2020年开年不平凡,疫情对于生产、经济秩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新基建不同于以往基建概念,新型基础设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这必然也使得企业发生变革。

YOGO ROBOT对于此早有布局,作为业内少有的全链路机器人公司,他们一直在进行物联网等前沿方向的探索。目前YOGO机器人在业内率先实现了跨楼层的全场景服务,同时是业内唯一一家取得电梯改装资质的机器人公司。YOGO的机器人系统和楼宇里的电梯、闸机等设备打通,机器人可以在楼宇里畅行无阻,不仅可以送外卖、包裹,还可以送文件。它不仅有效减少了楼宇里包裹堆积,还能够减少陌生人的进入,提升了楼宇的秩序。

YOGO的创始人赵明认为,一项新技术真正地落地,一定要在场景中精细打磨。它要能跟实际的场景应用进行深度结合,新技术最后一定会带来全新的服务。

在新基建大方向下,赵明认为,5G、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后,配送只是机器人其中的一个服务模块。机器人的本质是自动化的工具,它的价值在于为行业降本增效。YOGO在业内率先实现了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针对场景的不同需求,机器人只需要替换功能模块即可。YOGO的机器人白天帮大家递送外卖、快递,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提升递送效率;它晚上下班的时候,还可以完全不知疲倦的沿着写字楼比如电梯,闸机、写字楼内的墙面等每个场景巡逻和消毒。

在疫情期间,针对复工安全,YOGO在全国投入使用上百台机器人,建立无人化站点超过百个。它们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上海有80台机器人。其中YOGO的配送机器人KAGO5是武汉金银潭医院启用的首个消毒配送机器人。同时,这款机器人也与5G等新基建方向下的新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被上海联通列为重点5G智能产品。在上海联通的助推下,KAGO5进入陆续进入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九院等医院进行服务,每天为医院办公室消毒7-8次。

“YOGO的智能消毒机器人是把配送的“盒子”换成了消毒模块,它本质上仍是在楼宇内为人类提供服务。我们都说服务机器人,如果不能服务人,那其实服务价值还是有限的,递送是它的一个服务,消毒也是一个服务,未来的安防也是。”YOGO的创始人赵明认为,服务机器人多模块化的尝试只是开始,未来它的功能模块会对递送、消杀、楼宇服务、安防等楼宇全场景服务进行全方位覆盖,从而实现智能楼宇的升级,助推实现新基建下的产业升级新方向。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传统的基建带动了人口的流动,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基础设施通过带动生产和生活全方位的数据流动,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TOBOT)正准循着这一方向,逐步落实服务场景,通过模块化触达更多元化的服务范围。相信在未来,通过与场景、产业的深度结合,YOGO能够发挥机器人技术的乘数效应,从而促进产业转型步入快车道,发力新基建。

分享
阅读全文